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的孩童一年平均感冒6至8次,去年台灣人整理花費近20億購買感冒成藥,但研究指出,經常拿來治療感冒的解熱鎮痛藥無法紓解咳嗽、流鼻水等症狀。醫師也指出,小兒發燒經常使用的退燒藥,也跟解痛鎮熱藥一樣不會縮短感冒病程,只有改善疼痛與退燒功能。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14年我國高達585萬人因上呼吸道感染至門診就診,平均孩童一年感冒六至八次,成人為二至四次。民眾經常一有感冒前兆就私自服用市售的綜合感冒藥、解熱鎮痛藥等,以紓解感冒症狀。尼爾森統計國人2015年購買感冒成藥報告,台灣人每年花費近二十億元購買感冒成藥,約6834粒感冒膠囊(錠)、300萬瓶的感冒糖漿、六公噸的感冒熱飲等。其中感冒膠囊(錠)若以十顆一盒的厚度換算,堆疊起來的高度超過一百三十座台北101。然而,根據考科藍實證文獻研究指出,使用解熱鎮痛藥並不能加快感冒復原的速度,也不能改善咳嗽與流鼻水,顛覆多數人的認知。
解熱鎮痛藥無法紓解咳嗽、流鼻水
林口長庚醫院藥劑部臨床藥師游佳玲與藥學科主任陳琦華綜合九個全球性臨床試驗發現,解熱鎮痛藥不能縮短感冒病程,也無法改善咳嗽、流鼻水等呼吸道症狀。游佳玲指出,感冒主要由病毒引起,可能造成頭痛、喉嚨痛、咳嗽、流鼻水等症狀,解熱鎮痛藥有解熱退燒與鎮痛止痛的效果,雖然能緩解發燒與疼痛症狀,但是對於咳嗽、流鼻水等症狀,依然需要止咳藥或是抗組織胺來治療。他們建議,民眾看診時無須動輒要求醫師開立解熱鎮痛藥,自行購買成藥錢也要清楚告知藥師當時的症狀,選擇適合的藥品,避免造成身體負擔。「對症下藥、多喝水、多休息」才是快快好的最佳選擇。
服用退燒藥後一小時仍發燒才需使用塞劑
除了解痛鎮熱,醫生也經常開退燒藥來治療小兒感冒引起的發燒,游佳玲也說,退燒藥必須在小兒發燒時使用,「沒有發燒就不用吃」。他強調,感冒最重要的還是靠個人抵抗力,退燒藥的作用主要是讓小孩休息,避免引起更嚴重的嘔吐、倦怠等症狀,「依然無法縮短病程」。小兒如果嚴重發燒,要合併使用退燒藥與塞劑,兩者間要間隔一小時。游佳玲舉例,通常小孩吃完退燒藥後一小時,體溫便會下降,「除非體溫還是在38.5度以上,才需要使用塞劑」。他提醒,服用退燒藥後要多喝水、觀察小孩的活動力。
如果醫生只單獨開退燒藥或是塞劑,一樣是從服藥後一小時開始觀察小孩的活動力,若要服用第二劑,則要間隔四至六小時,否則間隔太近服用藥物,容易引起腸胃不舒服或是過敏症狀,過度使用塞劑也會刺激肛門。
退燒藥不能留到下一次用
游佳玲也建議,小孩常用的退燒藥,儘量不要留到下一次感冒使用。「除非是未開封、還在保存期限內的藥水、塞劑,以及有鋁箔包裝的藥丸」,他強調,開封後的藥水必須在一個月內服用完畢,除非一個月內發燒多次才能重複使用,否則藥品一旦接觸到空氣就會開始變質,因此上一次的退燒藥不能直接拿給小孩吃。至於「未開封、還在保存期限內」的藥品,游佳玲表示,僅能用來救急,並非長久之計。「像是兒童半夜發燒」,家長可以先給孩子服用「未開封、還在保存期限內」的退燒藥,並且以醫生處方的劑量給小孩吃,「但是一早還是要去看醫生」。她也提醒,若是小孩發燒有意識不清的狀況,可能有感染的情形,不能再以「救急」的方式吃退燒藥就好,必須立刻就醫。
各種藥品的保存方式以乾燥、陰涼、沒有陽光直照的地方為主。「冰箱或是浴室更潮溼,不是存放藥品的好地方」,游佳玲說。
文章來源:2016-08 親子天下 作者:張益勤